天下雜誌出版-晶片戰爭(克里斯˙米勒)

 


晶片戰爭這本書,原本不在我的書單內,因為我已經看電子書很久了,很少在買實體書(因為家裡的空間真的不夠),不過有一天女王說他想要買書,看看我有沒有書要買,那時我拿出app搜尋,看到了這本晶片戰爭,於是心裡就想說"就決定是你了"(是皮卡丘嗎?)。然後就開始看這本實體書籍版本的晶片戰爭,這也是我這幾年來少數購買的實體書籍之一。

晶片戰爭這本書,不得不說作者真的很用心,就算你不懂半導體,他也會用非半導體領域的用語以及觀點,來闡述半導體發展的歷史。雖然書中有些許作者的觀點,但是這些說法都有根據,也都有脈絡可循,不會流於為了自己的論點而去找有利自己的論點的資料,而是以現有所能找到的資料,去勾勒出半導體的歷史,以及半導體未來版圖的分布以及發展。

沒有人(國家)可以建立一條龍的半導體產線

作者開宗明義就講到,在半導體業的分工錯綜複雜,也因為藉由這樣的分工,大家各司其職,也降低了晶片生產的成本,大幅加速了晶片製造技術的發展。舉例來說,極紫外光微影製程(EUV)的機台,全世界只有一家ASML可以做到最好,因為EUV的機台牽涉太多高科技的技術,EUV 微影技術歷經 20 餘年的實驗室研發,才可以發展出來,也只有ASML可以把全球最高科技的零件組裝起來,變成下游產商可用來曝光的曝光機。

而半導體產業從原本的晶片設計與晶片製造是整合在一起,到後來美國的公司為了可以更專注,以及設計出更好的晶片,美國許多老牌的晶片廠紛紛放棄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及資本的晶片製造廠。而台灣及韓國則是抓住這樣的機會,成為世界上各大知名晶片設計公司的代工(製造)者。

在局勢危及的國家發展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是巧合嗎?

應該大部分的人都很難理解,如果按照正常邏輯,大部分的企業家或是產業,基本上都不會把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放在像朝鮮半島(南韓),或是台灣(面臨大陸的文攻武嚇),然而這些都是歷史上巧妙的安排。

南韓是因為美國在80年代,幾乎所有的DRAM製造廠,都被日本打趴,美國為了要制衡及削弱日本的DRAM製造廠的力量(市佔率),南韓就在這樣的情形下,發展出晶片製造的能力。台灣則是因為美國撤出越南,以及美國與中國建交後與台灣斷交,台灣頓時失去保護的屏障,若無法提升台灣自身的優勢,台灣必定會失去美國以及其搭國家的保護。這時台灣邀請在德儀發展不順遂的張忠謀,請他來台灣建立台灣晶片製造的能力。台灣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發展出最頂尖的晶片製造(晶片代工)的技術,也因此確立了半導體產業,進入了晶片古騰堡的時代(晶片設計=作家,晶片製造=印刷廠,ASML=印刷設備製造商)。

美國努力奪回晶片主導權

美國也認知到晶片的重要性。因為現在絕大多數的設備,包含武器,都有晶片,都不是在美國本土製造,如果這樣的晶片安裝在美國的武器上,便會有安全上的顧慮。因此美國也努力發展出技術,即便晶片不在美國製造,也可以檢查出晶片是否有後門的情形。美國沒有辦法讓整個晶片產業鏈都留在美國,即便台積電有在美國設廠,台積電也不可能把最先進的製程帶去美國的晶片製造廠,但是即便如此,美國仍然是這些技術擁有者,雖然美國沒有辦法使這些技術可以實際應用及量產,但是這些技術就是美國的技術,這一點就是美國談判的籌碼。美國就是利用這個籌碼,讓華為沒有辦法取得先進的晶片,也讓中國的晶片製造廠無法取得先進的曝光機,因為所有的晶片產業鏈都是美國的好朋友,都由美國控制,就算中國有廣大的市場,但是任何人(包含中國)都無法承受失去美國市場,以及被美國制裁的後果。

而台灣也就是晶片製造分工的關係,目前得以暫時得到安全的保障,因為台積電掌握全球37%的晶片銷售量,任誰也無法承受台灣沒有辦法出售晶片的後果,就算有替代方案,也得花上極大的代價。

這是一本就算不是從事晶片製造業的人也可以讀得懂的書,若想要了解台灣的晶片業,或是晶片製造的歷史,都很適合看這一本書。

延伸閱讀:



晶片戰爭:矽時代的新賽局 解析地緣政治下全球最關鍵科技的創新、商業模式與台灣的未來





對生活飲食有興趣,可參考: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Qobuz-播放高音質音樂的音樂平台